同时追逐3只兔子

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过这样在工作上产生沮丧和失去控制力的感觉了。 技术部的头头说:“我们要重点反展目前这个项目所代表的产品方向,我们要增加人力,我们要在项目完成的同时完成一个其他功能有部分重叠的产品,我们要在完成产品和项目的同时完成我们的基础平台,我们要在客户要求的期限——5月之前完成,3月就要完成。” 我惊讶的发现自己一瞬间置身于《最后期限》所描绘的一个情景之中,一场会议之后,突然发现自己的团队膨胀了一倍多。被一个人反复的强调需求文档的重要性,他却不肯花20分钟的时间来讨论一下项目的需求究竟是怎样的;听着他们给我讲J2EE架构怎样天然的促使人员的分工,而事实的划分大部分的人还是所谓“业务逻辑层”,不过要顺便作一下页面;看着主程序员与他们讨论不需要专门2个人来进行数据库设计,而这么作的解释是“我们要非常灵活,大部分界面上的字段都是可配置的”,奇怪的是我没有听过任何一个客户提过这样的要求,而我还没有写,他也未必会看的需求文档中也不会有这么一条。 尽管技术部的头头并不是像《最后期限》中的贝洛克部长那么穷凶极恶;尽管我们也都同意需要对程序的结构进行分层和面向对象的包装;尽管我们都认为项目的进行应该是迭代式的;尽管他也说3月份完成的产品不要求完全可用,而我原本的计划也要在3月发布第一个版本。然而,有更多微妙的区别存在,使我只能悲哀的看着项目的进程受到无端的打扰,只能希望这一切过去后还有足够的时间来赶上客户的进度,或者在过去之前离开这个我寄与厚望的项目。 有这么多的相同点,为什么我还是无法接受? 没有人真正来了解项目的进展情况和征求我关于项目进度的看法。就直接来“给予帮助”,并认为理所应当的应该有更快的进度。 虽然我们都在用“迭代”这个词,但是他们说的却不过是一个接一个的小瀑布而已 他们的脑子里,软件是设计出来的,开发人员能作的就是实现这样的设计,他能掌握的,不过是使设计走样的程度。 三个不同的目标由一个团队来完成,而这个团队对于单一的项目而言,太大了。更糟的是,领导随时有抽回他所投入的“帮助”人员的权力和可能性。更更糟糕的是,在一上午的讨论后,下午进行全体会议时我才惊讶的发现原来要组成的是统一的团队,而不是我一直坚持的3个相对独立的小团队,通过定期的评审和技术交流来共享技术成果。这样的基本分歧竟然留到的最终全员会议上才发现,我不清楚是交流的什么环节出现的问题。 也许工作就是这样吧,真正的敏捷就是要能够表现出相对其他方法的竞争优势。(虽然仅凭我的努力无法让整个项目敏捷)不如想想有利的方面吧: 此前的实践中我已经发现无法按照xp那样的最精简方式来进行项目,主要是因为没有现场客户。但也还没有调整出更加适合的中间产品的规范。目前这个项目中不断经受来自传统观点的置疑和约束,可以适当的调和原有实践中的偏差,并且真正检验敏捷的有效性。 由于没有有效的推行TDD,前面已经觉得没有足够的精力来保证项目的质量。现在项目进度交由其他人掌握,我可以专心考虑项目的功能设计和需求验证问题。 反复思想斗争的走人问题,至少现在作出离开的决定会容易一些。

相关文章

适配器模式将一个类的接口转换成客户期望的另一个接口,使得原本接口不兼容的类可以相互合作。
策略模式定义了一系列算法族,并封装在类中,它们之间可以互相替换,此模式让算法的变化独立于使用算法...
设计模式讲的是如何编写可扩展、可维护、可读的高质量代码,它是针对软件开发中经常遇到的一些设计问题...
模板方法模式在一个方法中定义一个算法的骨架,而将一些步骤延迟到子类中,使得子类可以在不改变算法结...
迭代器模式提供了一种方法,用于遍历集合对象中的元素,而又不暴露其内部的细节。
外观模式又叫门面模式,它提供了一个统一的(高层)接口,用来访问子系统中的一群接口,使得子系统更容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