React学习(9)—— 高阶应用:虚拟Dom差异比对算法

前端之家收集整理的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React学习(9)—— 高阶应用:虚拟Dom差异比对算法前端之家小编觉得挺不错的,现在分享给大家,也给大家做个参考。

React提供了一系列声明性的API接口,因此在使用时不必担心每次库的更新会修改API接口。这样可以降低编写应用的复杂度,但是带来的问题是无法很好的理解React是如何实现这些功能的。这篇文章会介绍React的差异比对算法——“融合算法”是如何执行的。

差异匹配算法实现的前提

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值得关注的我问题:render()方法的作用是创建React元素的树形结构,当state或props发生更新后,render()会返回一个与之前有差异的结构树。在这个机制下,React需要弄清楚如何匹配最近的树并有效的更新UI。

针对以上问题,有一些通用的算法可供参考,比如比对2颗树的差异,在前一个颗树的基础上生成最小操作树,但是这个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n的三次方=O(n*n*n),当树的节点较多时,这个算法的时间代价会导致算法几乎无法工作。

架设在我们使用React时,一共部署了1000个元素,那么使用上面的算法,我们要比对数亿次才能得到比对的结果,根本不可能在一个浏览器中短时间完成。React实现了一个计算复杂度是O(n)的算法来解决这个问题,这个算法基于2个假设:

  1. 不同类型的2个元素产生不同的树。
  2. 开发人员可以为不同的子节点在渲染之前设定一个“key”属性值。

实际上,这个假设对于几乎所有的实际用例都是有效的。

差异算法

对于2颗有差异的树,React首先比对2颗树的根节点。根据跟节点的类型是否相同,算法接下来会执行不同的操作。

Types不一样

一旦2棵树之间的根元素类型不一样,React会直接移除旧的树并构建出新的树。例如从<a>变更为<img><Article>变更为<Comment><Button>变更为<div>,所有的这些变化都会导致整颗树重构。

重构一棵新的树时,所有的旧节点都会移除。组件的componentWillUnmount()方法会被调用。然后到构建完成之后新的Dom会替换原来的Dom。此时组件的componentWillMount()componentDidMount()会依次被调用。旧树Dom上的所有状态都会丢失。

根据这个特性,根节点之后的所有组件都会卸载并重建,状态也会随之改变。例如下面2个组件对比:

<div>
  <Counter />
</div>

<span>
  <Counter />
</span>

Counter组件会被销毁并重新安装一个新的组件。

Dom元素拥有相同的类型

当比较React元素为相同类型时,React会查看元素上的属性来比对。比对之后,React会保持的Dom节点不改变然后仅仅更新不同的属性值,例如:

<div className="before" title="stuff" />

<div className="after" title="stuff" />

在比对这2个元素之后,React知道仅仅需要修改当前Dom的className。在更新style时,React同样知道仅仅需要更新修改部分即可。例如:

<div style={{color: 'red',fontWeight: 'bold'}} />

<div style={{color: 'green',fontWeight: 'bold'}} />

在转换这2个组件时,React知道仅仅需要修改color的样式,而fontWeight不必发生变动。

在处理完当前Dom节点后,React依次对子节点进行递归。

组件元素拥有相同的类型

当一个组件发生更新后,实例依然是原来的实例,所以状态还是以前的状态。React通过属性值(props)的更新来影响需要更新组件,此时组件实例的componentWillReceiveProps()componentWillUpdate()方法会被调用

然后,render()方法会被调用并返回一个Dom,差异算法会递归比对之前返回Dom的差异。

递归子元素

默认情况下,在递归子元素的Dom节点时,React同时对2个子元素列表进行迭代比对,如果发现差异都会产生一个突变(关于突变的概念请见React学习第六篇性能优化介绍不可变数据结构部分)。

例如,当增加一个元素在子元素的队尾,这2颗树的转换效率很高:

<ul>
  <li>first</li>
  <li>second</li>
</ul>

<ul>
  <li>first</li>
  <li>second</li>
  <li>third</li>
</ul>

React先匹配<li>first</li>2棵树,然后再匹配<li>second</li>。最后直接就添加<li>third</li>节点。

如果代码按下面的方式修改2颗树,执行的效率相对较差:

<ul>
  <li>Duke</li>
  <li>Villanova</li>
</ul>

<ul>
  <li>Connecticut</li>
  <li>Duke</li>
  <li>Villanova</li>
</ul>

React会突变修改所有的子节点,最终<li>Duke</li>and<li>Villanova</li>会被重新渲染。所以这种方式会带来很大的效率问题。

Keys

为了解决上面的问题,React提供了一个“key”属性。当所有的子元素都有一个key值,React直接使用key值来比对树形结构中的所有子节点列表。例如为上面的的例子增加一个key会大大的提升转换效率:

<ul>
  <li key="2015">Duke</li>
  <li key="2016">Villanova</li>
</ul>

<ul>
  <li key="2014">Connecticut</li>
  <li key="2015">Duke</li>
  <li key="2016">Villanova</li>
</ul>

现在React可以知道key='2014'的节点是一个新值另外2个节点仅仅需要移动一下位置。

在实际使用中,key值并不难找。在常规业务中,很多列表都自然包含业务相关的ID了:

<li key={item.id}>{item.name}</li>

当无法使用业务ID时,也可以额外增加一个ID值来标记列表差异,比如根据要使用的数据生成一个hash值,React不需要key值全局唯一,只需要在兄弟节点之间保持唯一即可。

最差情况下,你可以使用索引数据(0、1、2、....n)。使用索引需要注意的是,如果列表发生重新排序效率会很糟糕。

更多折中的考虑

在使用React时需要谨记“一致性算法”是一个实现细则,他描述了React在各种情况下是如何工作的。在某些极端情况下,虽然最终呈现效果是一致的但是有可能每一个简单的操作都导致React全局重新渲染。本篇文章的目的就是启发普通用户在使用React开发时能获得更好的执行效率。

React在目前的实现中还存在一个问题,可以快捷的告知React子树中某个节点的位置已经发生改变,但是无法告知React他移动到了什么位置。因此在遇到这种情况时,算法会重构整个子树。

这是因为React依赖启发式算法,如果本文开篇提到的2个基本假设不成立,那么会导致算法效率极差。

  1. 算法不会尝试匹配不同2个组件之间的子树。如果编码中发现2个组件之间有非常相似的输出,应该尝试将2个组件合并为一个类型的组件。在实际应用中,我们还没发现这样导致问题。
  2. 用作列表的key值最好是稳定、可预见、唯一的。易变的key值(比如由Math.random()方法生成的值)将会导致许多组件实例和Dom节点被非必要的重新创建,这会导致性能低下且子组件丢失已有的状态。
原文链接:https://www.f2er.com/react/304300.html

猜你在找的React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