需求
现在有一个需求是将10w条数据插入到MSsql数据库中,表结构如下,你会怎么做,你感觉插入10W条数据插入到MSsql如下的表中需要多久呢?
或者你的批量数据是如何插入的呢?我今天就此问题做个探讨。
压测mvc的http接口看下数据
首先说下这里只是做个参照,来理解插入数据库的性能状况,与开篇的需求无半毛钱关系。
mvc接口代码如下:
压测的此mvc接口单条数据插入数据库的聚合数据图。
用例这样的:5000个请求分500个线程执行post请求接口。
这个图告诉我们,最慢的请求只用啦4毫秒。那么我们做个算法。
如开篇的需求来看,我们用最小的响应时间来计算。
那么插入10w条数据到数据库需用时=100000*4毫秒,大致是6.67分钟。那么我们奔着这个目标来做出插入方案。
最常见的insert做法
首先我们的工程师拿到需求后这样写啦段代码,如下:
执行结果如下:
10w条数据,693906毫秒,11分钟,有没有感觉还行,或者还可以接受的。亲们,我是吐血状不说话,继续写,你们看MSsql数据库与.Net配合插入止于哪里?
点评下:
此2点还有执行结果告诉我们,此种方式不可取,即便这是我们最常见的数据插入方式。
那么我们针对以上两点做优化,1、创建一次sqlcommon对象,只与数据库建立一次连接。优化改造代码如下:
执行结果如下:
呀,好奇怪啊,为什么跟上一个方案没有多大区别呢?
首先我们看下拼接这么长的sql语句是怎么在数据库中是怎么执行的。
1、查看数据库的连接情况
点评:虽然看似得到啦优化,其实与上一个解决方案的执行过程几乎是一样的,所以就不用多说什么啦。
利于MSsql数据库的用户自定义表类型做优化
依旧先上代码,或许这样你才能对用户自定义表类型产生兴趣。
运行结果:
哇抓Q,不到2秒,不到2秒,怎么比每条4毫秒还快,不敢相信,是不是运行出问题啦。
再来一遍
再来一遍
是的你没有看错,10w条数据,不到2秒。是不是迫不及待的要知道为什么?迫不及待的想知道我们用到的用户自定义表类型是什么?
用户自定义表类型
首先类型大家应该很容易理解,像int,varchar,bit等都是类型,那么这个表类型是个毛线呢?
其实他就是用户可以自己定义一个表结构然后把他当作一个类型。
创建自定义类型的详细文档:https://msdn.microsoft.com/zh-cn/library/ms175007.aspx
其次自定义类型也有一些限制,安全性:https://msdn.microsoft.com/zh-cn/library/bb522526.aspx
然后就是如何用这个类型,他的使用就是作为表值参数来使用的。
使用表值参数,可以不必创建临时表或许多参数,即可向 Transact-sql 语句或例程(如存储过程或函数)发送多行数据。
表值参数与 OLE DB 和 ODBC 中的参数数组类似,但具有更高的灵活性,且与 Transact-sql 的集成更紧密。 表值参数的另一个优势是能够参与基于数据集的操作。
Transact-sql 通过引用向例程传递表值参数,以避免创建输入数据的副本。 可以使用表值参数创建和执行 Transact-sql 例程,并且可以使用任何托管语言从 Transact-sql 代码、托管客户端以及本机客户端调用它们。
优点
就像其他参数一样,表值参数的作用域也是存储过程、函数或动态 Transact-sql 文本。 同样,表类型变量也与使用 DECLARE 语句创建的其他任何局部变量一样具有作用域。 可以在动态 Transact-sql 语句内声明表值变量,并且可以将这些变量作为表值参数传递到存储过程和函数。
表值参数具有更高的灵活性,在某些情况下,可比临时表或其他传递参数列表的方法提供更好的性能。 表值参数具有以下优势:
首次从客户端填充数据时,不获取锁。
提供简单的编程模型。
允许在单个例程中包括复杂的业务逻辑。
减少到服务器的往返。
可以具有不同基数的表结构。
是强类型。
使客户端可以指定排序顺序和唯一键。
在用于存储过程时像临时表一样被缓存。 从 sql Server 2012 开始,对于参数化查询,表值参数也被缓存。
限制
表值参数有下面的限制:
表值参数必须作为输入 READONLY 参数传递到 Transact-sql 例程。 不能在例程体中对表值参数执行诸如 UPDATE、DELETE 或 INSERT 这样的 DML 操作。
不能将表值参数用作 SELECT INTO 或 INSERT EXEC 语句的目标。 表值参数可以在 SELECT INTO 的 FROM 子句中,也可以在 INSERT EXEC 字符串或存储过程中。
常见的BULK INSERT 数据集插入优化
Stopwatch sw = new Stopwatch();
Stopwatch sw1 = new Stopwatch();
DataTable dt = GetTable();
using (<a href="https://www.jb51.cc/tag/sql/" target="_blank" class="keywords">sql</a>Connection conn = new <a href="https://www.jb51.cc/tag/sql/" target="_blank" class="keywords">sql</a>Connection(ConnStr))
{
<a href="https://www.jb51.cc/tag/sql/" target="_blank" class="keywords">sql</a>BulkCopy bulkCopy = new <a href="https://www.jb51.cc/tag/sql/" target="_blank" class="keywords">sql</a>BulkCopy(conn);
bulkCopy.BulkCopyTimeout = 0;
bulkCopy.DestinationTableName = "Customer<a href="https://www.jb51.cc/tag/Feed/" target="_blank" class="keywords">Feed</a>back";
bulkCopy.BatchSize = dt.Rows.Count;
conn.Open();
Console.WriteLine("从:" + DateTime.Now.ToString("yyyy-MM-dd HH:mm:ss fff") + "开始循环插入内存表中:" + cnt + "条数据 ...");
sw.Start();
for (int i = 0; i < cnt; i++)
{
DataRow dr = dt.NewRow();
dr[0] = m.BusType;
dr[1] = m.CustomerPhone;
dr[2] = m.BackType;
dr[3] = m.Content;
dt.Rows.Add(dr);
}
Console.WriteLine(DateTime.Now.ToString("yyyy-MM-dd HH:mm:ss fff") + "时,循环插入内存表:" + cnt + "条数据完成 ! 耗时:" + sw.ElapsedMilliseconds + "毫秒。");
sw1.Start();
if (dt != null && dt.Rows.Count != 0)
{
bulkCopy.WriteToServer(dt);
sw.Stop();
}
Console.WriteLine(DateTime.Now.ToString("yyyy-MM-dd HH:mm:ss fff") + "时,执行:" + cnt + "条数据的datatable的数据进<a href="https://www.jb51.cc/tag/shujuku/" target="_blank" class="keywords">数据库</a> ! 耗时:" + sw1.ElapsedMilliseconds + "毫秒。");
}</pre>
执行结果:
1秒之内完成,1秒之内完成,看完这个简直要在1秒之内完成10w条数据的插入的节奏,逆天,逆天啊。
bulk insert详解:https://msdn.microsoft.com/zh-cn/library/ms188365.aspx
专业的点评:
表值参数的使用方法与其他基于数据集的变量的使用方法相似;但是,频繁使用表值参数将比大型数据集要快。 大容量操作的启动开销比表值参数大,与之相比,表值参数在插入数目少于 1000 的行时具有很好的执行性能。
重用的表值参数可从临时表缓存中受益。 这一表缓存功能可比对等的 BULK INSERT 操作提供更好的伸缩性。 使用小型行插入操作时,可以通过使用参数列表或批量语句(而不是 BULK INSERT 操作或表值参数)来获得小的性能改进。 但是,这些方法在编程上不太方便,并且随着行的增加,性能会迅速下降。
表值参数在执行性能上与对等的参数阵列实现相当甚至更好。
总结
1、希望能关注我其他的文章。
2、博客里面有没有很清楚的说明白,或者你有更好的方式,那么欢迎加入左上方的2个交流群,我们一起学习探讨。
3、你可以忘记点赞加关注,但千万不要忘记扫码打赏哦。
你前面的插入,完全是拼字符串,没有用到任何“参数”,每个语句sql SERVER都要解析,没有办法缓存,当然慢了;你可以尝试用用参数化插入,相信也是几秒就可以插入完
大批量数据插入,首选sqlBulkCopy
原文链接:https://www.f2er.com/mssql/62619.html